注册
个人空间
帮助中心
中国工程院
知识中心首页
科教图书首页
图书
插图
文献
工具书
全部
书名
作者
主题词
标签
目录
全文
自然科学总论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自然科学机构
医药卫生
医药一般理论
医药现状与发展
医学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
工业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矿业工程
石油工程
冶金工业
金属
自然科学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数理化
数学
力学
物理学
化学
晶体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生物科学现状与发展
交通运输
综合运输
铁路运输
交通运输经济
农业科学
农业一般性理论
农艺学
林业
农业技术现状与发展
天文地球
天文学
地球物理学
自然地理学
气象学
测绘学
地质学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环境科学理论
环境污染及防治
安全科学
航空航天
航空
航天
航空航天医学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所有分类>
收起
06364858
人类学汛论
作者:(日)西村真次
中图分类: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学科分类:
医学
->
基础医学
出版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
主题词:
分享到:
阅 读
收 藏
这个是隐藏的空行
内容简介
本书无统一书号。
目录
第一章 序論
21
阅读
第一節學問之特殊化及其流弊
21
阅读
第二節人類學之出现
22
阅读
第三節人類學之範圍與分類
28
阅读
第四節一般人類學和應用人類學
38
阅读
第五節最近人類學之新傾向
43
阅读
第六節方法論上的諸問题
45
阅读
第二章 人類間之差異
53
阅读
第一節序說
53
阅读
第二節性的差異
55
阅读
第三節年齡的差異
58
阅读
第四節侗人的差異
64
阅读
第五節地方的差異
65
阅读
第六節人種的差異
68
阅读
(一)鄧尼刻學派
68
阅读
(二)狄克遜學派
70
阅读
(三)岐因學派
70
阅读
第三章 人種之規備,分類及成因
77
阅读
第一節人種規準
77
阅读
(一)體質的規準
77
阅读
(二)文化的規準
82
阅读
(三)環境的規準
85
阅读
第二節為體質的規準的諸特徵
88
阅读
(一)身長
88
阅读
(二)頭形指數
89
阅读
(三)鼻形指數
90
阅读
(四)顎形
91
阅读
(五)腦床容量
91
阅读
(六)毛髪組織
92
阅读
(七)體毛
92
阅读
(八)色素
93
阅读
(九)毛色和眼色
93
阅读
(十)血液型
94
阅读
第三節人種之分類
99
阅读
(一)人種分類之歷史
99
阅读
(二)鄧尼刻的分類
102
阅读
(三)其餘的人種分類
106
阅读
(四)最近的人種分類
109
阅读
第四節文化之分類
121
阅读
第五節人種之成因
125
阅读
(一)遺傳
125
阅读
(二)物質的環境
128
阅读
(三)社會的環境
129
阅读
第四章 人類與動物之差異
135
阅读
第一節人類之地位
135
阅读
第二節體質的考察
138
阅读
(一)頭蓋學
138
阅读
(二)節學
141
阅读
(三)内臓學
142
阅读
(四)血管學
143
阅读
(五)神經學
144
阅读
(六)人類之特異
146
阅读
第三節文化的考察
149
阅读
(一)語言
154
阅读
(二物質的特徵
154
阅读
(三)技術
154
阅读
(四)神話組織
154
阅读
(五)宗教
155
阅读
(六)家族組織和社會組織
156
阅读
(七)所有
157
阅读
(八)政府
158
阅读
(九)戰爭
158
阅读
第五章 人類之祖先與其文化
163
阅读
第一節化石學與考古學
163
阅读
第二節創造說與進化說
164
阅读
第三節人體化石之系列
166
阅读
(一)格勒湼爾人
169
阅读
(二)格里馬狄人種
176
阅读
(三)克羅麥囊人種
178
阅读
(四)布隆人種
181
阅读
(五)洛諦西亞人
182
阅读
(六)内安得塔爾人
184
阅读
(七)北京人
188
阅读
(八)皮爾當型
189
阅读
(九)海得爾堡人
191
阅读
(十)半猿人
192
阅读
(十一)立猿人
193
阅读
(十二)通格斯頭骨
195
阅读
第四節人類進化之〖數字的表现〗
196
阅读
第五節先史遺物之系列
204
阅读
(一)木器時代
206
阅读
(二)曙石器時代
207
阅读
(三)古石器時代
208
阅读
(四)中石器時代
218
阅读
(五)新石器時代
219
阅读
(六)金石併用時代
227
阅读
(七)金屬時代
227
阅读
第六節化石與遺物之〖時間的關係〗
231
阅读
第六章 人類之起原及移動
243
阅读
第一節起原論之推移
243
阅读
(一)多社論
244
阅读
(二)單祖論
254
阅读
第二節靈長類之系統
259
阅读
第三節人類之發源地
262
阅读
第四節人類在遠古之移動
265
阅读
第五節文化之起原與傳播
270
阅读
(一)獨立發明說
271
阅读
(三)近似說
272
阅读
(三)傳播說
272
阅读
第六節文化連續之實例
274
阅读
(一)工藝學的例證
276
阅读
(二)土俗學的例證
279
阅读
(三)語言學的例證
280
阅读
(四)社會學的例證
282
阅读
(五)考古學的例證
283
阅读
第七章 人類進化之動因
299
阅读
第一節天演論之惡化
299
阅读
第二節門争說
302
阅读
第三節合作說
305
阅读
第四節文化之傳承與教育
309
阅读
第五節倫理學上之根本問題
311
阅读
(一)利己主義
313
阅读
(二)愛他主義
313
阅读
(三)道德之進化
315
阅读
第八章 人類與自然之關係
319
阅读
第一節生物觀之變遷
319
阅读
(一)原始的生物觀
319
阅读
(二)圖騰崇拜
322
阅读
(三)近世之科學的生物觀
323
阅读
第二節生命之記錄
324
阅读
第三節人類與生物之共棲
327
阅读
第四節圖騰崇拜之意義
332
阅读
第五節生活綱之擴大
334
阅读
第六節文化與自然之關係
336
阅读
第九章 萬物一系論
345
阅读
第一節生物與無生物
345
阅读
第二節生命之諸研究
350
阅读
第三節原形質與其特性
352
阅读
(一)原形質
353
阅读
(二)原形質之物理的特質
354
阅读
(三)原形質之化學的特質
355
阅读
第四節生命之定義
357
阅读
第五節有機物之個體
358
阅读
第六節生命之秘密-結合
360
阅读
第七節神之觀念
364
阅读
第十章 結論
369
阅读
第一節論述之歸結
369
阅读
第二節人類學之改造
375
阅读
第三節人類學之真使命
379
阅读
更多...
这个是隐藏的空行
写书评
(不超过2000个字符)
这个是隐藏的空行
这个是隐藏的空行
最新评论
标签
人種
時代
差異
節人
規準
例證
文化
分類
類學
體質
化石
人類
特質
環境
考察
系列
社會
生命
組織
生物
主義
關係
祖論
湼爾人
節先史
同类书籍推荐
精彩笔记
谁收藏过这本书?